首页 《朋友幻想》| 人际关系令人窒息?幸福和苦痛都来源于他人
文章
取消

《朋友幻想》| 人际关系令人窒息?幸福和苦痛都来源于他人

cover

这本书被各个日本各个综艺节目推荐,且被誉为是中学高中老师最想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之一。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令人抑郁,这本书主要以学校为例子分析解释了很多令人产生沟通和交际压力的原因是什么。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有些学术,有些地方感觉像是在做就职活动玉手箱的言语测试一样(笑)。不过书中的观点我还是很赞同的,无论是朋友还是恋爱关系,人与人之前的距离感和“他者”意识,很容易被人忽略,却也是在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

书中有专门章节分析了教育现场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家庭关系中的孩子与父母的相处问题,因为针对的是日本具有特征性的社会问题不太具有普遍性,这篇读书笔记就忽略不做总结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去Amazon上找一找这本书。

两种人际关系类型

  1. 通过创造与他人的关系来使自己获利。目的不是关系本身,目的是在关系之外的,比如想通过关系赚钱,通过关系上位等等。
  2. 与他人产生关系本身就是目的。相处愉快,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子等家人关系等,都是这种超越了利益关系得失的关系。 当然,这两种关系并不是相斥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关系都是这两者相重合的。然而在本书中,为了研究人际关系的本质,需要将人际关系从概念上区分成这两种。

1

一个人可以生活,但一个人是虚无

每个人都可以对幸福进行自己的定义。然而从各种各样幸福的形式中抽出幸福的本质,书中提炼出了2个“契机”。

“自我充实”

也可以称为“自我实现”。最简单的一种表现就是“天职”这个单词。

在英文中,“天职”是“calling”,也就是“上天赐予你的天赋,召唤你在这个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很多人迷茫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天职,不过,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觉得做得得心应手的职业,或者在某个领域能够发挥自己所长,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你找到了“自我充实”的幸福契机。

“他者的交流”

“交流”本身能使人愉悦。

与他者的交流也是本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里“交流”的概念不仅仅指语言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前述的以人际关系为目的本身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比如恋人关系,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跟他做什么事都觉得开心,即使是只见一面只听对方说话都会觉得很幸福。

又比如,和一个非常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你们待在一个房间里,朋友在看电视,你在弹吉他,即使是什么话都不说,没有任何交流(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交流),你和朋友也能因为共享这同一个时间和空间,而产生一种“交流”(书中定义的交流)的幸福感。

被他者认可的愉悦。

这种愉悦是很难被别的事物所替代的。比如在工作中被人夸奖“有你真是帮大忙了”,“今天在客户面前表现很棒”等等,这种愉悦产生于,在社会性关系中,你的行动乃至你的存在本身被他者认可。

它如果能与前述的“自我充实”一起实现,也就是在自己适得其所的地方做着得心应手的工作,并且获得他者或是社会普遍认知的较高评价,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最令人愉悦,让人幸福度最高的时刻。

2

“他者”—“除自己以外的人”

“他者”这个词语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换成“他人”,但是这两者有微妙的不同之处。

“他人”有一种对关系淡漠,且对关系持否定消极的情绪包含其中;然而“他者”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概念,是与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受方式不同的除自己以外的人。

他者也可以分成两种,“陌生的他者”和“亲近的他者”。

陌生的他者。

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将“他者”替换成“他人”。

亲近的他者。

虽然这不是一个日常用语,但理解这个概念十分重要。“虽然我跟这个人相识,甚至很亲近,但是他还是‘他者’。”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这里又要引入一个概念,“异质性”。无论对方和你多么志趣相投,多么值得你信任,对方还是和你抱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感受。 ** 这种“异质性”可以说是所有人际关系中的大前提。**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前提有些太人情冷漠了。不过,你可以反问一下自己,如果你执念于“他一定能理解我的想法的”,“我们永远心灵相通”这样的想法,你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忽视了他者的个体存在,变成了只考虑自己的傲慢者呢?

如果这种想法变得极端了,就会变成具有跟踪狂性质的偏执的人。跟踪狂的思维模式就是不能够接受对方的“他者性”(也就是对方是他者这个事实,或是这个本质),将对方成为了自己想法和情绪感受投影的道具。

3

规则关系和共情关系

在各种各样状况、组织、集团的等单位的人际关系时,可以将关系分为“规则关系”和“共情关系”两种来进行思考。

规则关系。

在和他者共存时,需要遵守最低线的规则的关系。以教育场景为例,学校和班级就是以遵守最基本的规则为基本的人际关系。

共情关系。

拥有共通的情感和感受,同样的劲头(这里的日文是「のり」,感觉中文没有合适的词语来翻译…)投身在某件事物上。

比如,同样是教育场景中,很多学校对于学生人际方面的教育是“我们抱有同样的想法,共享同样的价值观,一同哭泣一同欢笑,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班级”。

然而,很多人都忽视了,要建立共情关系,是需要有规则关系的基础的。在没有考虑”规则“的情况下,不断强调”我们要保持关系和谐融洽“,这会让人更加痛苦,以上面的学校为例的话,这种”我必须要保持关系融洽,不能不合群“的想法,也是学校霸凌发生的诱因。

4

从同质性到共存性,从共情到”他者“意识

和”异者“的他人交往

在高中和大学里,同学之间,甚至同学和老师之间,都有相当高的共情性,也很容易形成具有同质性的小团体小集团,小团体的同学们可以内部自我整合,形成封闭的圈子。

  • (虽然很多老师只能看到表象”这几个同学关系真融洽呢“,却不知这是更大的全体组织的良好关系的崩坏的前兆,而且这个封闭团体里也许也存在为了不显得不合群避免被欺凌而逼迫自己融入这个圈子里的个体。)
  • 5

然而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你不得不去接触和你不是同个年代的,抱有截然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以及不同国籍的人。这时候,如果只跟与自己“共情”的人交往的话,只能是把自己逼上绝境。因此,较早地意识到他人的“他者性”和“异质性”,对于维系“社会性关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朋友幻想

  • “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百分之百懂我理解我,并且愿意完完全全接纳我的人”,这是对朋友的一种幻想。

  • 即使你的朋友能百分之百地和你拥有一致的价值观,他也只是个“他者”。把你的朋友当做是世界上另一个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分身,这仅仅是一种幻想,也相当于,你完全忽视了对方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人格。

  • 不要对对方抱有过剩的期待,“无论与对方多么亲密,我也需要保持建立在对方是‘他者’之上的信任关系”,抱着这样的意识,和朋友的关系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中。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让你心甘情愿花钱还如沐春风,这要归功于好的CRM战略

《成为文科AI人才》|文科生太难了,还是去做IT吧